無膠袋日真的無膠袋嗎?

Photobucket

今日去超市買東西才發現是無膠袋日,然而因為我沒有自備購物袋,還是要拿膠袋。但即使我自備購物袋,我還是用了很多膠袋

超市給我用的大膠袋,我還可確定是用環保物料生產,但大膠袋裡面的小膠袋,到底是用甚麼物料生產,就不得而知

到超市的鮮肉部看一看,不管是不是無膠袋日,都用了很多保鮮紙為鮮肉包裝

這正是超市的無膠袋日最荒謬之處,超市的銷售方式,本來就是銷售以小膠袋預先包裝的貨物。每人減小用一個大膠袋,然後超市給你十個小膠袋

形式化的環保主義,其虛偽和荒謬,正在於此

真的要無膠袋,請儘可能到街市

共享的水、共享的機遇

每年的3月22日是聯合國世界水日,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題是「跨界水:共享的水、共享的機遇」

水是孕育地球生物的重要資源,為了希望世界關注水的問題,聯合國於1983年會議通過決議,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「世界水日」,至今已經是第17年

而配合今年的世界水資源日,來自全球192個國家的代表,齊集於土耳其伊斯坦堡,參與「世界水資源論壇(the World Water Forum)」

論壇上,國際自然保育聯盟(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,IUCN)秘書長黎菲蕊(Julia Marton Lefevre)表示:「水對我們來說,就好像我們呼吸的空氣一樣,無可代替,因此我們絕不能輕視水對於地球生命的重要性」

而隨著地球人口增加,淡水資源的短缺,無可奈何地會成為日後衝突持續增加的原因。不同的環保組織代表,都不約而同的表達了對這個問題的關注。目前全世界有260個跨國境的河川流域,佔地球表面總面積約一半,兼全世界40%人口定居的地方。IUCN 呼籲,我們不要把重點放在如何分配到最多的水量上,而應該以整體流域的利益分享為考量前題

論壇總共進行7日,在論壇的最後一天,即3月23日,發表了宣言,表示關注人口增長和淡水資源短缺將可能帶來的衝突問題,建議加強資源管理,共同減少河流、湖泊和地下蓄水層的污染,並加強合作以解決水患和水資源短缺而將可能造成衝突等問題。然而有關宣言不具備任何約束力,其中有多個國家代表希望爭取將取得安全飲用水和公共衛生列為「基本人權」

但一些與會代表,特別涉及是一些水利設施工程利益的國家,希望把水資源成為謀取利益的工具。最後水資源列為「基本人權」的建議,僅列成「人類基本需求」。令論壇被評論指是「機構的推銷大會(Corporate Trade Show to Promote Privatization)」

事實上,各種水利工程,例如潔淨食水、供水設施等,都是涉及為數不菲的利益,因此這些經營者會極力爭取將水資源私有經營去確保利益,因此把水資源列成「人類基本需求」而不是「基本人權」。於是有民間組織另行舉辦「人民的水論壇」(People’s Water Forum),特別指出亞洲多個實施供水私營化的國家,在水資源私營化後造成弊病的實例,希望爭取把水資源被確定為「基本人權」,以保證水資源不會因為商業競爭而成為一般人難以負擔的商品

Creative Commons License
本 著作 係採用共享創意 署名-禁止衍生 3.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.

天氣報告也有政治立場?

新聞都要求中立,但由於社會上充滿著各利益階層,他們有影響媒體報導方向的財力和能力,因此很多時新聞都有偏頗。就算自命最中立的報紙,其實都不完全中立

新聞當中,天氣報告應該是最中立,因為天氣不會涉及人的錯誤,道家有云:「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」,天氣有自己的規律,不會因人類的喜好而改變

然而,近幾年頻頻出現氣候反常的情況,特別在2005年8月美國經歷了一場颶風卡特里娜所造成的災禍,自此之後,當發生大型天災,例如南亞海潚、中國的雪災和四川地震,人們都開始提出一個疑問:天災是自然現象,還是人類破壞環境所致?

氣候反常已經是個不爭事實,好像香港近幾年都已經沒有了春天和秋天,天氣一年一年變暖,氣候變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越來越明顯

過去香港人會看天氣報告,最主要是關心颶風消息,甚麼時候掛8號風球就可以不用上班。近年香港的天氣報告加入了空氣污染指數和紫外線指數,這些資訊正是因應氣候反常而來,可是天氣報告卻沒有加入氣象員對這些數據變化的分析

美國的天氣報告,氣象報導員都需要經過美國氣象學會認證,能在電視台報導天氣,都是受過有關氣象的科學訓練。美國氣象頻道的氣象報導員 Dr. Heidi Cullen 本身便是一位氣象學家,她認為既然氣象報導員有專業的氣象知識,因此氣象報導員有責任教育民眾怎樣分析這些氣象數據的變化,以及解釋這些氣象變化的科學原理。

然而 Dr. Heidi Cullen 的論調卻遭到來自多方的攻擊,更怒斥她是把天氣報告政治化,有觀眾投訴收看氣象頻道的目的並不是要看政論

這些評擊先是由來自石油與天然氣行業的捍衛者首先發起,然後是一些保守政論主持人,在這些人的輿論下,人們開始不滿 Dr. Heidi Cullen 報導天氣的方式

Dr. Heidi Cullen 的回應是,許多人已經把氣候議題看成是政治議題,然而她認為,科學才是重點,天氣報導不涉及政治,但近年氣候變化已不再單純是氣象問題,惡劣天氣甚至有可能是人為因素造成

氣候反常已經是不爭的事實,但對於氣候反常,仍存在兩派觀點,一個觀點認為氣候反常是自然調整,支持這個論點的以石油業捍衛者為主;另一個觀點則認為氣候反常是人類破壞環境所致,支持這論點的包括大部份沉默,不愛出風頭的氣候學者

由於氣候學家一般知名度不高,無論怎樣嘶聲力竭都沒有人理會,於是前美國副總統戈爾拍了紀錄片《不願面對的真相》,紀錄片所說的都是陳腔濫調,但戈爾的目的是希望憑他的知名度,令大家關注氣候議題

但反對氣候變化的人仍會發動各種爭論,結果令天氣報告也變成有政治立場

《地球是平的》作者佛里曼說,過去一般人看新聞最關心的次序是:國際新聞、政治新聞、娛樂新聞,最後才到天氣報告,但在氣候變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的時候,將來人們看新聞的次序,可能是以天氣報告為先,而我們也越來越需要更專業的天氣報告和氣象分析

參考:Junk Controversy Not Junk Science(垃圾爭論不是垃圾科學)

Creative Commons License
本 著作 係採用共享創意 署名-禁止衍生 3.0 香港 授權條款授權.